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因此被譽為“地球日之父”。
但實際上,“地球日”最早的發起人并不是他,而是美國一位政界名人蓋洛德·尼爾森。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后,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于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會見尼爾森,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退學專心從事環保運動。于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1970年4月22日,美國舉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保護環境游行示威和演講活動。全美2000多萬人、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這次“地球日”活動。
“地球日”活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在“地球日”舉辦20周年的1990年,地球日活動從美國國內向世界范圍擴展,成為第一個“國際地球日”。當年的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逾2億人參與了“地球日”活動。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
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國都會舉行活動,以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近日下發通知,確定第46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 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并確定4月19日~4月25日為主題宣傳活動周。
通知指出,各地各單位舉辦活動時,可使用統一主題,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豐富或細化主題內容。活動周期間,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其他直屬單位,將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和系列科普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報刊、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渠道,向公眾宣傳資源國情國策,普及國土資源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引導全社會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通知強調,國土資源部門將加強與教育、科技、科協等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各級地質學會、土地學會的作用,聯合有關高校、中小學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做保護地球小主人”活動組委會以及相關企業開展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宣傳活動。通知強調,各單位要嚴格按照中央、國土資源部有關要求,厲行節約,不舉辦沒有實質內容的儀式性慶祝活動,活動場面盡可能簡樸,活動內容盡可能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