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合肥第二批保護性建筑名錄公布
日前,合肥市公布第二批保護性建筑名錄,此次共有175個建筑上榜,截至目前全市保護性建筑數量已達295個。
唐氏住宅、城西橋、百年郵電……這些熟悉的面孔,今后都將受到細心呵護。
市區也有數十個保護性建筑
2015年,合肥市公布了第一批保護性建筑名錄,當中120個建筑分屬肥東縣和肥西縣。在此次公布的名錄中,坐落于城區的40多個建筑榜上有名,諸如唐氏住宅、城西橋、原安徽省輪胎廠辦公樓等,今后都是受保護對象。
所謂的“保護性建筑”,指的是分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確定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發布保護性建筑名錄的意義,在于建立保護性建筑管理信息系統,實時全局掌握本市保護性建筑現狀,為加強本市歷史建筑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再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在合肥市第二批保護性建筑名錄中,位于廬江縣的最多達到45個,有孫立人故居、丁汝昌紀念館、礬礦老辦公樓等。城區不少建筑此次也紛紛上榜,像瑤海區的原安徽省輪胎廠辦公樓、廬陽區的李鴻章當鋪、蜀山區的安大教學主樓、包河區的唐氏住宅等。
未經規劃嚴禁拆毀、破壞
近年來,拆除保護性建筑的現象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那么,對于此次上榜的175個建筑而言,是否意味著拿到一張“護身符”呢?記者了解到,按照相關規定,保護性建筑執行嚴格的規劃許可制度,未取得規劃許可嚴禁批準用地和進行建設。
早在2014年,國家住建部就明文要求,各地需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堅決制止拆毀、破壞保護性建筑的行為,切實做好保護性建筑的保護工作。在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也不能隨意處置保護性建筑。相反,更要注重保護性建筑的保護,禁止大拆大建、拆古建新,不僅要對其建筑本體進行保護,還應當保護其歷史環境、整體風貌和空間特色。
關注保護性建筑我們在行動
每一座保護性建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凝結著我們城市的魂,保護它們需要每個市民行動起來。從唐氏住宅亟待搶修,到城西橋破損又被涂鴉,多年以來,本報一直關注歷史建筑保護,刊發了一系列報道。
2016年6月24日,本報以“唐氏住宅歷經近90載滄桑”為題,報道了此前唐家老屋目前年久失修的狀況,破敗的景象讓人唏噓不已。與此同時,合肥市文物管理部門加緊對唐氏住宅搶救性測繪及修復,讓大家松了一口氣。
同年8月,本報發現城西橋的保護碑表面不知何時被人用黑色記號筆寫上了漢字、拼音涂鴉。在城西橋的南頭,一側的護欄已經缺失。經過報道和關注之后,管理部門很快清理了涂鴉,并組織修繕破損護欄。
建筑本沒有生命,但它們是寶貴城市的記憶。文物管理部門也曾多次呼吁,市民朋友一起維護古老的文物建筑,共同創造良好文化環境。
【相關新聞】
陳立新調研俄式建筑群大力推進保護性開發工作
3月31日,市委書記陳立新就滿洲里市俄式建筑群保護性開發事宜進行調研。市政府副市長龔飛天、哈鐵局房產處及滿洲里市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
陳立新對滿洲里市俄式建筑群的分布、現狀以及周邊環境進行了實地調研,聽取市規劃局等部門對開發方案的介紹,并與哈鐵局房產處負責人就相關事宜進行了對接。
陳立新在調研中指出,俄式建筑群是滿洲里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其潛力優勢對滿洲里發展旅游產業,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意義重大。俄式建筑群大多位于發展速度相對滯后的城市南區,依托此類文化資源,打造歷史文化街區,開發中東鐵路文化記憶游等旅游項目,將極大推動城市南區經濟發展。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當前滿洲里棚改拆遷的有利時機,科學規劃、豐富內涵,將區域內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在打造滿洲里歷史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市民文化生活,讓旅游發展成果全民共享,推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據了解,目前滿洲里市有國家級、自治區級保護建筑共計80棟,主要分布于鐵路南北兩側,此次保護性開發將重點對站前謝拉菲姆教堂、鐵路職工俱樂部、4棟蘇聯專家樓、紀念碑以及站前廣場西側19棟等建筑進行保護性開發,通過對建筑修繕恢復原貌,充分展示百年前滿洲里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同時還將拆除非保護性建筑,增加休憩停留空間、綠化景觀、道路索引,形成游覽環路,依托此項資源開發商業旅游及文化體驗項目,為滿洲里市全域旅游增加亮點。
【合肥第二批保護性建筑名錄公布】相關文章:
2017全國優選旅游項目名錄公布02-09
2017合肥市公布義務教育招生主要政策08-18
保護性耕作淺析08-01
深圳證券咨詢機構名錄10-22
本科落戶合肥后能在合肥買房嗎08-16
深圳基金管理公司名錄09-13
新西蘭留學大專類的院校名錄09-23
合肥立春習俗08-26
合肥旅游攻略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