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業壓力日趨增大,不少學子本科畢業后會選擇繼續讀研深造,卻不知道,讀完研后,依舊要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應用化工專業個人簡歷封面,歡迎閱讀與借鑒。
大學生就業難需從源頭解
XX年福建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4月27日召開。相關數據顯示,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XX年增加19萬人。今年福建全省高校畢業生數量達21.3萬人,加上中職畢業生共38.3萬人,占城鎮新增勞動力的一半以上。
XX屆大學畢業生們即將背起行囊踏入社會,雖然隨著經濟回暖,沿海地區缺工現象重現,但眾多畢業生集中在城市里競爭有限的工作崗位,致使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去年底開始,大部分時間都是忙于找工作,參加了無數場招聘會,投了不少簡歷,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眼看著就要畢業了,福建工程學院大四學生小劉還在為找工作而發愁。
覓崗全家總動員
投簡歷、參加招聘會,準備面試成了近期福州多所大學大四畢業生的全部生活內容。大學畢業進入倒計時,雖然一些學生已確定了就業單位,但多數學生的工作崗位還是沒著落。
“大四一開始,我就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找工作上了。剛開始找工作,可能是眼光太高吧,挑來挑去,挑了好久,到現在還是沒找到合適的崗位。”閩江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李經過幾個月的找工作后,定位已開始發生改變:“先找份工作吧,安定下來,以后在實踐中再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崗位。”
記者采訪發現,找工作、面試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成了當下許多高校畢業生談論最多的話題。“簡歷投出去后石沉大海,每份簡歷都要好幾元錢的成本,可又不能不投。”說起找工作,畢業生反應的依然是一臉的無奈。“用工單位需要的都是有經驗的,可像我們這樣剛畢業的學生,哪里有經驗,根本不符合他們的要求。”
大學生就業問題還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大學生找工作都已經演化成了“全家總動員”。為了能給即將畢業的孩子找份好工作,家長們使出了渾身解數,動用了幾乎所有能想到的社會關系。
結構性矛盾依舊突出
記者了解到,大學生就業形勢不樂觀,并非就業崗位數量在減少。因為許多企業反映,當前他們招不到人。
“大學生就業意愿與現實存在差距。”從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多年的章老師說,一邊是企業招不到人,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反映了大學生就業意愿和崗位不匹配,也說明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
在不少用人單位看來,不是企業不愿招大學生,而是許多活兒大學生干不了。比如,企業急缺的技術工種等。而大學生們呢,則有自己的想法。
福建工程學院的小劉告訴記者,從大四開始找工作至今,收到過幾家企業的錄用通知,可考慮到企業的環境、待遇等,都覺得不滿意,所以沒有簽協議。
據了解,不少大學畢業生都把好單位的標準定位在了機關單位。當公務員,到相對穩定的事業單位工作,是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意愿。但現實情況是,今年廈門市用人需求中企業單位占總數的93.72%,而事業單位只占6.28%.因此,大學畢業生爭著去機關事業單位,其難度可想而知。
有關專家指出,大學生的就業難主要是表現在結構性矛盾突出,即,大學生綜合素質、社會觀念和社會實際需求的錯位。
此外,記者了解到,大城市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偏遠山區不愿去,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在大學生中小城市就業創業(晉江)論壇上,《蟻族》主編、外經貿大學副教授廉思說,大學畢業生趨向大城市就業是城市化過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現象,絕大多數國家都有這個趨勢,國外也有“蟻族”現象。中國社會存在大學生就是“天之驕子”的傳統觀念,很多從鄉村出來的大學生自身還承載著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會有類似“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
調整結構解決源頭問題
據了解,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當前福建省一些地方推出了職業見習制度,即由人事、勞動、財政部門牽頭,組織企事業提供工作崗位,有計劃地讓待就業的本地生源畢業生進入企事業單位,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進行見習工作的實踐性活動。
廈門市這項工作已開展多年。根據最新舉措,進入企業的見習學員,生活補貼標準為每天45元,其中財政撥付的各類見習補貼標準為每天37元,見習單位承擔的補貼標準為每天8元,以上補貼每月按30天計發。同時,企業每接收1名廈門生源見習生,并及時按規定為其辦理就業接收手續,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按實際接收人數給予每人200元的一次性獎勵
職業見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學畢業生工作經驗的缺乏,在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搭起了一個有效的溝通平臺,為大學生找工作提供了及時的幫助,但專家們也指出,此舉并非從源頭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
“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應該多措并舉,緊緊抓住源頭問題不放。”專家指出,大學生就業難,雖然受到觀念、教育滯后等問題的影響,但人們更應該看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從根源上破解就業難和招工難,以實現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