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應聘者希望尋找到有前途的雇主,而公司則希望吸引到最好的人才。招聘單位往往采用一個評價標準對面試者進行評判:這個應聘者誠實嗎?相容性如何?工作效率高不高?應變能力怎么樣?是否能按時完成分配的工作?可悲的是,這些素質往往是許多企業所缺乏的。當眾多企業紛紛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應聘者的能力上時,誰會想到遭挫敗的往往是企業本身呢?
等待“完美”的人
在中國的新產業和新產品部門,相關人才庫仍然非常有限,但這并沒能阻止招聘企業尋找完美的人才的“決心”。
一個跨國公司欲招聘一個人才,其人事經理在應聘者人數非常充裕并且80-90%的應聘者可以勝任這個職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要面試更多的應聘者,但是他還是沒有找到“完美的候選人”。這家公司對應聘者的任何方面條件,例如英文能力、工作經驗、資格、背景甚至年齡均不愿采取折衷的態度。
現有的人才庫中的資源被選盡,他們便調用其他更適合的人才庫,但是挑選的結果仍然不能使這家公司滿意。最后,該公司不得不改變主意,對應聘者的條件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協。但是,那些曾遭受拒絕的應聘者對該公司的再次邀請已經不感興趣。其實,即使某位應聘者最終被該公司雇用,對其自身來說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在這個“尋求完美”的組織內,他必須時時注意自己的短處,這樣他在工作中時常會感到不舒服。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公司和招聘經理應該按照應聘條件的重要程度做出一個先后次序的安排,否則他們的招聘工作十有八九將遭到失敗。一些公司總是堅持面試許多應聘者,直到最終受到現實狀況的打擊才有所醒悟,以至于整個招聘過程不可避免地變成一項曠日持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