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sj01t"></delect>
  1. <em id="sj01t"><label id="sj01t"></label></em>
  2. <div id="sj01t"></div>
    1. <em id="sj01t"></em>

            <div id="sj01t"></div>
            人力資源 > 培訓發展 > 跟孔子學培訓

            跟孔子學培訓

            發布時間:2017-06-02編輯:

                歷史上,培訓分四個時期:

                第一個階段,學生跪著聽,老師躺著講。

                那是在孔子的年代,知識需要刻在竹簡上才能存儲,資源的稀缺所致。

                第二個階段,學生站著聽,老師坐著講。

                那是在蔡倫的年代,知識可以毛筆寫在便攜、相對低成本的紙張上,知識易流傳的局面打開。

                第三個階段,學生坐著聽,老師站著講。

                那是畢昇的年代,活字印刷術的成功讓知識可以大量普及,師生地位日趨平等;

                第四個階段,學生躺著聽,老師跪著講。

                那是有線和無線網絡的時代,誰想獲取那種的知識,多可以手到擒來,比空氣還容易得到的東東,似乎極其廉價。

                當我把這四個階段分析給孔子老師聽時,他笑了。繼續訪談這位千年智者,孔子娓娓道來:

                表面看起來,時代變了,一切都要變。事實上,培訓的原則,還是要以不變應萬變。

                原則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其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考量著每個培訓師選學生的工具、“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挑學生的原則。

                “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受訓者,而他不用心思考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孔老師的意思換成今天的說法是,一人不思考、沒體會,想說說不出來時,就別費勁開導他;如果不是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你啟發他永遠是多余。如果沒有舉一反三的求知欲,就甭教這寶貝兒了。

                如何發掘受訓者的本源驅動力,使之“憤”、使之“悱”,使之舉一反三……,是培訓師的硬功夫

               

            學習更多培訓技巧 > > 欄目


            跟孔子學培訓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