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紅軍的歷史知識可以使建黨黑板報更豐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建黨95周年黑板報,歡迎參考借鑒。
雖然會址在改建,仍然有不少游客前來瞻仰,在會址前回顧那段崢嶸歲月。
來自山西太原的游客王先生說:“今天雖然沒能進入一大會址參觀,但是站在會址門前,也能重溫當年的歷史;中國能夠有今天的成就,人民生活能夠如此美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用無數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遙想當年一大會議場景,記者不由得想起董必武在1956年引用《莊子·人世間》為會址紀念館的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巨。”在紅色燈塔的指引下,中國變了,上海變了。上海興業路76-78號,這兩幢具有上世紀20年代上海市區典型民居風貌的磚木結構石庫門建筑成了歷史的見證。這些石庫門建筑在歷史風云中,不僅見證了昨天,也見證著今天。
一大會址周圍殘破多年的那些石庫門舊里弄,早已煥發出新的青春:會址旁邊的“新天地”商業廣場,已經成為上海的地標,這片石庫門房屋舊貌換新顏,外表保留了當年的磚墻、屋瓦、石庫門,仿佛時光倒流,讓人置身于20世紀20年代,但每座建筑內部,展示的卻是21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國際畫廊、時裝店、主題餐館分布其中。
如果說這一片石庫門里換了“新天地”,那么浦江兩岸更是“天地新”。登上上海的新地標——上海中心:往西看,外灘萬國建筑風貌依舊,新天地、新虹橋展露新姿;往東看,陸家嘴摩天大樓鱗次櫛比,自貿試驗區、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如火如荼……此時此刻,俯瞰浦江兩岸,讓人思接千載。1990年4月18日,我國向世界宣布,開發開放浦東,由此把上海推向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如今,上海這一紅色革命的起點,猶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魅力。按照中央要求上海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正全力推進先行先試,勇于自我革新,加快創新突破,踐行五大發展理念。
目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經在上海拉開大幕,通過放寬“互聯網+”等新興行業準入管制,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越來越多的本土科技引擎企業在上海茁壯成長。與此同時,上海自貿區建設啟動兩年多來,改革持續向縱深挺進,成效日漸顯現:自貿區以十分之一的面積創造了上海浦東四分之三的生產總值;在自貿區建設的帶動下,兩年來共新設企業3.3萬家,占浦東開發開放25年新設企業總數的五分之一;2015年,上海近一半外資企業落戶自貿區;2015年共辦結境外投資項目636個,實際投資額約占全國的7%……據了解,自貿區管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合署辦公后,推出首份權責清單,“清權”“減權”和“制權”環環相扣。商事制度改革從1.0版(注冊資本認繳制)、2.0版(先照后證)到如今正在謀劃的3.0版(證照分離),讓企業對改革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上海把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作為推動新一輪發展的必由之路,決心在新一個五年里,在“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上取得歷史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
藍圖已繪就,建設正當時。俯瞰上海,大虹橋、陸家嘴、張江……一個個躍動的創新音符,正匯聚成一曲宏壯的創新驅動發展的交響樂,在浦江兩岸持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