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sj01t"></delect>
  1. <em id="sj01t"><label id="sj01t"></label></em>
  2. <div id="sj01t"></div>
    1. <em id="sj01t"></em>

            <div id="sj01t"></div>

            血管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研究分析論文

            時間:2024-10-11 03:42:29 醫藥學 我要投稿

            血管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研究分析論文

              引言:腦血管疾病發病急,患者多缺乏適應過程,下面為大家分享的腦血管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研究進展論文,大家快來看看吧!

            血管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研究分析論文

              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都高的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腦血管疾病現己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據統計,約有四分之三的存活的腦血管病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重度致殘者高達40%。因為疾病帶來的沉重的家庭和經濟負擔,腦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心理障礙,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增加了致殘率及病死率。現對近年來腦血管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研究進展做出研究。

              【關鍵詞】腦血管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綜述

              現代醫學認為心身是統一且相互影響的,心理活動產生于腦,可通過大腦直接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而調節各系統和器官的活動。心理因素即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體內免疫系統影響人體健康,一旦心態失去平衡,長時間精神緊張,焦慮抑郁,就會導致中樞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機體免疫功能削弱,內分泌紊亂,進而影響疾病康復和預后。抑郁癥是一種以情緒低落、思維緩慢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主要特點的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呈慢性、反復發作,其臨床表現多樣,如食欲和睡眠障礙,情緒低落、悲觀厭世,甚至具有自殺傾向。腦血管病后伴發抑郁,不僅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也妨礙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增加軀體疾病治療的復雜性,延長住院天數,并可使死亡率上升。目前腦血管疾病后發生心理障礙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目前多認為與神經生物學、不良行為和社會心理學因素有關。

              一,腦血管疾病部位與心理障礙的相關性研究

              腦卒中后抑郁癥(PSD)的發生在發病后3-6個月為高峰,2年內發生率為30%-60%。研究指出,PSD多見于大腦左半球損傷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形成抑郁的危險因素還包括缺少社會支持、口常生活缺少幫助等。國內外研究均指出,腦血管疾病所造成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水腫,損害腦實質,使腦組織代謝紊亂、功能失調,相關神經遞質如NE,5-HT或MAO功能失衡或下降,進而可能發生心理障礙。

              還有大量研究顯示抑郁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功能不平衡有關,抑郁的病人顯示出較高的基礎皮質醇水平。抑郁者的HPA軸功能可描述為調節障礙,這種調節障礙與腦血管疾病的多種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脂血癥、血壓升高等有關。抑郁和焦慮患者多存在自主神經系統(ANS)功能異常,這種功能異常多表現為ANS功能調節障礙,與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代謝綜合征等密切相關。

              Camacho和Anderson等的研究結果顯示,焦慮與抑郁與一系列的不健康行為明顯相關,這些行為包括體力活動少、抽煙、肥胖、飲酒過多、飲食不正常原分析中,非健康生活方式可作為焦慮與抑郁的獨立危險因素,但調整患者的生活模式相當困難。

              腦血管疾病發病急,患者多缺乏適應過程,加上老年患者對軀體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力減退,嚴重神經功能缺損造成肢體功能或言語障礙,患者勞動能力下降,社會家庭角色改變,進而出現情緒低落、悲觀,多疑,睡眠障礙,焦慮,恐懼、自卑甚至絕望等心理障礙。不同性格的人對生活事件的處理方式也不同,郭克鋒和朱銀星的研究指出,腦血管疾病后出現的心情情緒變化和患者自身人格特征有關。國外研究也發現,腦卒中患者多存在情緒不穩定的人格個性特征。此外,患者從事的行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腦卒中后的心理障礙發生情況。

              二,心理障礙的治療

              1,重視腦血管患者心理障礙表現

              臨床工作者應重視對腦卒中患者精神情緒變化的監控,提高對抑郁及焦慮狀態的認識。熟練掌握幾種常用的心理障礙評估量表,如:焦慮自評量表即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系統(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這些量表不僅能夠對心理障礙進行診斷,還可以用來觀察患者心境變化與療效。

              2,心理干預

              現在,越來越多的臨床醫護人員加入到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治療中,積極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和心理護理。其實,不僅是心理醫生、臨床醫護士,患者家屬也應該配合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解釋、安慰、鼓勵、保證),針對患者不同情況,盡量消除存在的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李金梅等應用早期心理護理干預治療PSD患者,通過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談話討論等多種形式,可有效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幫助改善抑郁情緒。張晶等對54例恢復期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而有利于腦血管疾病的康復。

              3,藥物治療

              一旦確診有抑郁癥和焦慮癥,可進行藥物治療。抑郁癥的治療一般都主張單一用藥,只有當用兩種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治療無效時,方可考慮使用兩種作用機制不同的抗抑郁藥物聯合治療,但應密切關注這兩種藥物的相互作用。首選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藥,即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其次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藥(SSRIs),5-羥色胺與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和三環類抗抑郁藥(TCA)。如SSRIs是抗抑郁癥常用藥,有西酞普蘭、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氟西汀、帕羅西汀、依地普侖等,此類新型抗抑郁藥具有療效肯定、耐受性好和服用簡便等優點,很少有藥物過量的報道,SSRIs在治療老年抑郁癥患者方面己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SNRIs是5-HT和NE再攝取雙重抑制劑,較三環類抗抑郁藥物(TCA)更安全。SNRI類藥物通過阻滯神經突觸前膜對5-HT和NE兩種遞質的再攝取,增強中樞5-HT和NE神經遞質的功能,發揮抗抑郁作用。無低血壓、過度鎮靜等不良反應,對重癥抑郁癥或難治性抑郁癥有明顯療效,復發率低,但存在胃腸道反應、精神癥狀和自主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同SSRIs一樣,SNRIs逐漸成為目前治療抑郁癥的一線用藥。三環類抗抑郁藥療效顯著,包括咪帕明、多塞平、氯米帕明、阿米替林,是第一代經典抗抑郁癥藥物,但在臨床使用時發現了抗膽堿能的不良反應,且存在患者不能耐受的心臟的毒性。另有研究表明,該類抗抑郁藥有加重患者的焦慮抑郁的癥狀,這限制了該藥的使用。

              此外,行為治療。在腦血管疾病后出現的心理障礙中,無論抑郁癥與焦慮癥,均應同時進行心理干預和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療法是建立在一種結構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上,賦予患者更多的責任,讓他們在治療之中和治療之外都承擔一種主動的角色達到改變的目的。王翔等通過列出任務清單,對患者并配合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調整情緒改變錯誤認知的方法,結合康復鍛煉,運用團隊作業、集體做操等方法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提高了患者綜合肢體功能和ADL能力。王凌等用針灸及心理干預相互配合治療120例腦卒中后伴心理障礙的患者,可顯著提高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程度。

              【參考文獻】

              [1]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鄧建中,齊進興.腦梗死后抑郁焦慮狀態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

            【血管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研究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障礙現狀分析對策的研究論文03-08

            鋼琴熱現象研究分析論文03-11

            高職課程改革研究實踐分析論文03-18

            有關蒲劇意中緣的分析與研究論文03-10

            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對策研究論文02-12

            鋼琴熱現象研究分析的藝術論文03-11

            建設用地供求分析與實證研究論文提綱11-30

            疾病控制的論文答謝12-07

            特殊工藝管線伴熱系統控制方案改進分析論文02-13

            層次分析法的物流企業決策研究論文02-18

            • 相關推薦
            <delect id="sj01t"></delect>
            1. <em id="sj01t"><label id="sj01t"></label></em>
            2. <div id="sj01t"></div>
              1. <em id="sj01t"></em>

                      <div id="sj01t"></div>
                      黄色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