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傾聽習慣的培養
在課堂上的傾聽有三種,一種是老師聽學生說,一種是學生聽老師說,還有一種是學生聽學生說。如果能做好這三點,我想離好課堂就不遠了。今天想要聊一聊老師傾聽學生的事。
昨天下午上課,在做《小學數學》的時候,一個程度還算不錯的孩子,問了我一道題,他說:“老師,我這道題不會做呀,不知道該怎么做。”我一看那道題,分明就和上午講得課本上的那道題一樣嘛,只是換了數,換了形式而已,但是換湯不換藥。我心里想:完了,這道題一定是上午沒有講明白。
后來想了想,自己怎么就沒有給孩子們講明白了,原來是因為那時候,馬上就要下課了,時間不夠了,所以就領著孩子們讀完題目,自以為是的和他們一起解決了這道題,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講得有多快。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更別提給夠孩子們講一講自己的想法的機會,所以,在少數的幾個孩子說出算法的時候,立刻就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最終,因為自己沒有給夠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給夠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導致下午做題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再次出現類似的題型時,不會做的現象出現。
再遇到這樣稍微有些難度,需要孩子們思考的問題,就需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了,事后再補救,還是要浪費時間,還不如第一次就做好。跟著學生的思維走,而不是跟著自己的思維走,有時候不能為了單純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孩子們,忽略了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便失去了最好的教學時機。
今天再次拿出類似的題型來講這道題,這道題是這樣的:一根5米長的鐵絲重250克,問:2500克的鐵絲長多少米?
昨天沒有讓他們討論,只是個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先算出有多少個250克,那就有多少個5米,算式是:2500÷250=10,10×5=50(米)。
今天給夠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同桌之間討論的時間,結果孩子們就又想出了另外一種算法,先求出1米的鐵絲有多重,再求出有多少米長的鐵絲,算式是這樣的:250÷5=50(克),2500÷50=50(米)。
還有孩子提出:250克的鐵絲長5米,那2500克的鐵絲就長50米呀,因為2500克是250克的10倍,所以結果也應該是5米的10倍。
.....
這就是給夠學生思考時間,和沒有給夠學生思考時間的差別。
在課堂上,拿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拿出更多的時間去傾聽學生,遠遠比自己滔滔不絕,費勁口舌的去講解,效果要好很多。
我想,我應該做一個“懶懶的”老師,多去聽一聽孩子們的聲音,多去聽一聽孩子們怎么說,這樣才會離好課堂越來越近。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傾聽習慣的培養】相關文章:
淺談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范文02-15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論文06-24
淺談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作業習慣論文10-23
淺談數學思維的培養教學10-07
淺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07-07
習慣培養下的小學數學的論文08-16
淺談培養學生說英語的習慣06-20
淺談良好音樂聆聽習慣的培養論文08-29
淺談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09-07
淺談數學直覺思維及培養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