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營企業如何建立跨國戰略同盟
內容摘要:戰略同盟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企業戰略運作方式,本文從民營企業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我國民營企業建立跨國戰略同盟的動因、建立方式,以及運作過程中的存在的題目,并針對民營企業的特點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戰略同盟 民營企業 核心上風 合資公司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跨國公司戰略同盟已成為現代企業加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據統計,在世界150多家大型跨國公司中,以不同形式結成戰略同盟的高達90%。
近年來我國民營經濟突飛猛進,部分民營企業甚至在發展速度、本地化經營能力等方面超越了一些跨國公司,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具有相當競爭力。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突出的制造本錢上風,民營企業與跨國企業在能力和上風的差異性與互補性,使得建立戰略同盟成為可能,戰略同盟正是“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動”的產物。本文將就民營企業建立跨國戰略同盟的一些相關題目進行探討。
跨國戰略同盟的幾種合作形式
根據同盟雙方合作緊密程度和合作范圍,合作方式可分為非正式合作、契約性協議、合資公司和交叉持股,而合作內容具體而言:非正式合作包括不訂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但已建有一定的合作關系,雙方可以相互提供信息,為對方在本國的營銷提供便利和幫助;契約性協議包括訂立協議共同投進氣力進行聯合營銷活動,此種協議包括長期供貨協議,交叉營銷協議,長期代理協議等;合資公司則包含共同出資,資源的深度整合和共享,共擔風險和共享利潤;交叉持股指雙方均在對方領導機構中派有本方代表,并擁有一定股權,從而利于向對方提供本企業的上風,同時各自能以獨立實體經營。
民營企業建立跨國戰略同盟
動因分析
民營企業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征,機制靈活,善于把握市場機會,但我國的民營企業在治理、技術以及融資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瓶頸。治理科學化和規范化方面,民營企業需要建立起基于契約機制上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技術方面民營企業缺乏足夠的積累,因此在關鍵技術上無法突破;而資金方面,民營企業普遍采用成長性戰略,追求高速發展,在資金上處于饑渴狀態,而財務方面不透明使得融資渠道較為單一。相比之下,國外的跨國公司經過成熟市場的洗煉,往往占據技術和治理等方面的上風地位,通過與跨國公司建立跨國同盟,民營企業可以獲得先進的技術,并能借助其科學的治理模式進步民營企業自身的治理機制。
從交易本錢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建立戰略同盟的根本原因是資產的專有性特征。只要是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資產要素就具有資產專有性,當其他企業想要利用這些資源要素時,就必須通過交易獲取,可選擇的交易方式有市場購買或者建立戰略同盟內部化購買。如圖1,隨著企業對所需要素的依靠程度越強,從市場購買資產要素所需的用度(A)就會越高;而建立戰略同盟后,由于內部交易優于外部交易,盡管戰略同盟會產生一定的治理用度(B),但通過同盟內部購買要素的總交易用度(B C)仍會隨著依靠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從而有可能小于市場交易的用度。根據圖示一旦同盟內部交易用度總額小于市場交易用度,建立戰略同盟來獲得外部資源是企業最好的一種選擇。
據此分析,進步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可以采用降低本錢,差別化戰略和專業化戰略方式,如通過同盟的內部化特征,可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本錢;鑒戒同盟伙伴的先進技術,可以進步產品的差別化和專業化水平;引進國際資本進行合作,又可以進步企業的融資渠道和融資能力。由此可見,與國外公司合作建立跨國戰略同盟是我國民營企業增強自身競爭上風的良好途徑。
形成條件
國內民營企業在選擇同盟伙伴時,應留意對跨國公司的實力、信譽、戰略目標的考察。還要留意該同盟伙伴能否帶來企業所渴看的技術、技能、知識風險分擔和進進新市場的機會等上風。同時,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文化上相容、相似的企業比有較大文化差異的企業更適合作為合作伙伴,而具有共同愿景的同盟伙伴往往可以較好地與企業進行合作。
建立方式
根據民營企業自身的特點,建立合資公司是比較適合的同盟方式,合資公司既避免了過于疏松的同盟方式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又可以避免交叉持股的風險。同時,合資公司是獲取根植于組織之中的資源(如知識資源等)最有效的方式。
民營企業建立跨國戰略同盟的建議
同盟籌建階段
國外公司選擇跨國戰略同盟合作伙伴時,一般會對其經營狀況、信譽度、成長性等方面進行考查和評估。我國的民營企業選擇合作伙伴時,可從以下方面進手:
循序漸進的深化合作 循序漸進有利于進步建立同盟的成功幾率,降低資源浪費的風險。依托自身長期合作所積累的磨合,同盟雙方已具有一定的認知度和信任度,一方企業對對方企業的技術水平、競爭能力、公司理念和企業文化都有比較深進的了解,在籌建戰略同盟時就可以節約很多考查本錢。
由第三方出面協調 一些民營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在國際市場上的著名度不高,從投資風險角度來看,難以吸引跨國公司與之結成戰略同盟。為此,可由企業所在地方政府及銀行等第三方機構為企業做一些資信認證、協調或擔保工作,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強民營企業的信譽度,促使跨國公司可以放心地與其合作。
同盟運作階段
跨國戰略同盟一旦建立,如何正確地處理好與同盟伙伴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就顯得極為重要。作為民營企業,尤其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避免核心資源外泄 民營企業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如市場渠道等專有資源往往是建立同盟的一個基礎,一旦失往也就意味著企業失往了自身的競爭上風,為了在同盟中享有同等的地位,保護好企業上風資源要素是企業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其稀缺性和專有性才能作為同盟合作的基礎,但必須熟悉到的是,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和市場的發展變化,核心競爭力也會發生動態變化,假如建立同盟時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已不存在或沒有更新,那么戰略同盟就會因失往合作意義而終結。
加強溝通,但避免過高的協調本錢 戰略同盟企業雙方由于民族文化、成長歷程等原因,在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方面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為此,民營企業應主動增強與同盟企業的溝通,力爭在決策題目上雙方能較好的達成一致。建立戰略同盟的一個動因是降低交易本錢,假如溝通協調的本錢已經超出了交易本錢,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得不償失。在同盟建立時,應同時建立起戰略同盟內部信任評價審核體系,以便克服同盟的信任危機,使得同盟可以有效、穩固地延續下往。
建立學習型組織 建立戰略同盟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對方關于治理、市場、生產的知識,學習對方的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商標等),學習對方與政府、顧客、供給商相處的藝術等。成功的合作要經歷一系列“學習、評價、調整”的循環過程,學習過程有助于合作的順利進行,組織學習也是改變同盟氣力對比,在戰略同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要原因。
保持戰略同盟的動態適應性 戰略同盟運行一段時間后,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同盟內部資源整合的進度與預期差距,使得原有的同盟運營方式和合作項目有可能無法滿足雙方的期看。為此,一定要保持戰略同盟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當戰略同盟與企業發展不相適應時,應及時對其進行調整,投進和配置新的資源,無法調整或調整后仍不適應的戰略同盟,企業應果斷終止同盟的繼續合作,以避免更大的損失和浪費。
參考資料:
1.林季紅.《跨國公司戰略同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陳劍濤.“企業‘競爭—合作’的效率改進方式”.《經濟治理》,2003(19)
3.邁克爾·波特.陳小悅譯.《競爭上風》.華夏出版社,1997
【民營企業如何建立跨國戰略同盟】相關文章:
國內企業如何建立供給鏈同盟戰略03-24
如何構建供給鏈同盟中合作伙伴的戰略關系03-21
戰略同盟驅動機制及構建策略03-22
構建企業知識型戰略同盟12-06
戰略同盟的形成機理及其穩定性研究03-22
我國物流企業面對跨國競爭的戰略思考12-04
跨國公司全球營銷戰略的選擇03-24
建立我國的知識產權戰略03-17
企業戰略同盟的核心競爭力上風探討03-22
對民營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對策的思考03-24